返回

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标公示

为控制地球升温净零排放、碳捕获技术、生态固碳……这些概念背后有什么真相

时间: 2023-12-13 11:08:49 |   作者: 中标公示

  今年的《联合国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于11月初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为期12日,数万名来自全球的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以及非营利组织代表参会。

  2015年12月缔结的《巴黎气候协定》所设定的目标: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内而努力。今年大会的核心议题还是围绕这个目标。

  COP26会议上的各国代表就减排、除碳问题发表了许多观点和建议。净零排放、碳捕获技术和生态固碳是探讨的三大焦点。

  你或许听说过所谓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向大气排放多少碳,就必须除掉多少大气碳。

  印度总理莫迪在COP26上宣布,印度将在2070年达成净零排放的目标。今年更早些时候,美国和英国做出了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承诺。

  在美国环境研究机构突破研究所(BI)担任气候和能源主管的气候科学家泽克·豪斯法瑟(Zeke Hausfather)如此揶揄道:“我们在COP26上看到很多关于净零排放的讨论的根本原因是大家需要继续在口头上支持1.5摄氏度的目标。”

  :我们不需要在2050或2070年以前停止排放温室气体,而只需要在总体上不增加任何二氧化碳。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它允许我们继续污染,只要与此同时也捕获污染即可。净零目标甚至有可能起到鼓励排放的作用:基于净零逻辑,理论上一个国家可以大手笔地把本国的钢铁生产等碳密集型产业离岸外包,否认所有这些排放,然后再进口这些材料;若企业可以购买碳信用额度(简单来说就是花钱抹掉自己的碳排放),他们也不会有什么动力去真的减排。

  在非营利组织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担任工业创新和碳清除主管的安吉拉·安德森(Angela Anderson)表示:“化石燃料领域的某些利益相关者会为保护现有的商业运作而不去减少排放,净零是一个可被他们利用的概念。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担忧,也是我们所有人都必须防范的事情。”

  用卡内基气候治理倡议执行董事亚诺斯·帕兹托(Janos Pasztor)的话说: “没有人清楚净零的定义。从广义上讲,一个净零的国家应该向大气中添加和消除相同数量的碳,但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什么,你如何测量它,你如何证明它,这些都还有待观察。”

  豪斯法瑟表示:“未来几十年的大气平均温度增幅肯定会超过1.5摄氏度,挽救的唯一方法是积极地吸收大气二氧化碳,基本上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

  帕兹托与豪斯法瑟观点一致:“现实情况就是,我们30年前就该进行的减排措施,一直被拖到现在,结果现在光减排已经不够了。”

  。在报告中指出:“从大气中消除二氧化碳对于美国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并在此后实现净负排放至关重要。”碳捕获技术主要分两大类。

  一种是碳捕获与封存 (CCS) ,简而言之就是获取化石燃料发电厂的排放物并将其储存起来。

  另一种是二氧化碳清除 (CDR) ,基础原理是借助独立式机器吸入空气并通过膜分离出其中的二氧化碳。(这项技术也称为直接空气捕获。)

  一种选择是把它溶解在水中,然后泵入地下,注入高活性玄武岩内,后者吸收并锁定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注入地下能够说是个一劳永逸的方案,除非超级火山喷发将它们吹到天上。)

  另一个选项是将其转化为飞机和货船(两者都是运输行业难以脱碳的部分)的燃料。当然,该策略实际上并非是碳负排放,而是碳中和:碳从空气中被抽出,再次燃烧,最后又返回大气。

  今年早一点的时候,研究人员计算发现,制造足以每年从大气里抽出2.3亿吨二氧化碳的CDR机器所需的成本达到了GDP的1%~2%。因此他们呼吁对CDR技术的大力投入。(目前人类每年排放40亿吨。)

  帕兹托表示:“我们离目标太远了,需要加速研发技术。政府能够最终靠资助创新和研究来做这些事情。例如:

  。但相关财政责任不应该落在发展中国家肩上,因为是像美国这样的超级污染大国首先让我们陷入了困境。”

  还有另一种回归本源的固碳方法——地球森林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人类能够最终靠植树造林最大化大自然的捕碳能力。

  。而所谓“蓝碳”指的是海洋和沿海ECO——藻类、海草以及红树林等——的碳封存。最近环保人士将更多注意力转向了蓝碳。推进绿碳和蓝碳工作不仅助力碳负计划,还能带来一系列好的连锁效应:更高的生物多样性、更繁荣的旅游业和更丰富的植被——植被能防止侵蚀,也会从风暴潮中吸收水分,利于缓解某些地方的海平面上升问题。

  根据帕兹托的说法:“这种回归自然的固碳方式具备可持续性,同时惠及当地就业,从实际操作层面看,它的真实减排或许比其他方法要多得多。”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有助于解决气候危机的天然碳汇当前正受到气候危机的威胁。最直接的一个威胁就是森林野火,现在北极和美国西部的火灾越来越严重;此外,诸如农业和畜牧业之类的人类活动也可能加速已固碳的释放。

  气候专家从技术层面指出了封存绿碳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错误,那就是在整片景观中只种植单一树种。(人类会本能地选择那些简单易操作、成本低廉的工作方式。)这种单植物景观算不上生态系统,其对疾病的抵抗力可能是很差的,而且它们若非种植地原生树木,可能也难以应对火灾。

  另一方面,用豪斯法瑟的话说,光种树根本没办法解决1.5摄氏度难题,但简单的种树操作却能极大减轻排碳大户们的“负罪感”。“所有公司都可以说他们是碳中和的,即便他们实际上只减少了15%~20%的碳排放,原因主要在于他们通过廉价的林业补偿抵消了剩下的80%的责任。而一旦你完成了碳中和,且因种树而实现了有趣的形象公关,那么你将失去真正减排的动力。”

  此外,相比真正投资部署捕碳机器,种树更容易造假。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能源系统研究员瑞安·汉纳(Ryan Hanna)和同事曾发表论文呼吁大规模地部署直接捕获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技术,在他看来,“如果用种树作抵消”企业能进行大量不透明的会计核算糊弄大家;但你要是建造了一个捕碳设施,把二氧化碳注入管道并泵送至地下,接着就能按质量和体积测量你的除碳量。

  不难发现,面对控制地球升温这一全球共同关切,COP26会议犀利揭示了在减排、固碳方面某些热点概念背后的真相。

关于我们

新闻资讯

半岛棋牌/企业动态
项目展示
法律法规
招标采购
中标公示

党群中心

专题专栏
活动动态
学习中心
组织建设

人力资源

人才理念
日常管理
半岛游戏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