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案建议系列报道七︱加强农田水利 筑牢粮食根基
时间: 2024-05-10 04:37:27 | 作者: 专题专栏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年限延长,不少工程设施年久失修,得不到良好的管护,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排灌效能,抗灾能力受一定的影响。这个情况受到市人大代表关注,在市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王宁等10名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管护的建议”被大会主席团确定为重点建议之一。市政府格外的重视建议办理工作,明确由市农业农村局主办、市水利局会办,专题研究部署农田水利工程质量整改工作,全力推进管护机制落实,并将2023年设定为高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年。
查实情,才能理好旧账。市农业农村局会同市水利局针对“建议”中提出的问题,按照“市级抓总、县级落实、部门协同”的原则,对全市高标准农田进行了三轮质量排查,共排查项目261个,查出存在质量上的问题的项目数72个,按照排查列出的问题清单,逐一整改,逐一销号,到水稻栽插季,所有问题全部得到整改,保证了水稻生产灌溉用水。
“我们延陵地处茅山老区,丘陵地貌使得耕地存在不平整、碎块化等问题,制约了大田种植的机械化、规模化。这对我们种粮大户来说可不是好事。”丹阳市种粮大户谢桐洲每每想起过去种田的“烦恼”,都有些唏嘘。
2021年,延陵镇结合土地流转,试点对160亩土地进行平整,统一进行路渠沟涵建设,解决了耕地不平整、碎片化、设施不配套等问题,高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经营,被列为全省首批示范项目。
“土地平整后粮食亩均产能提高60公斤以上,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土地租金每亩增加100元到120元、每亩作业成本降低100元左右,亩均可以增收300元左右。”丹阳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用数据介绍实现洼地变良田、筑粮食“耕”基的喜人成效。
无独有偶,2022年,句容市郭庄镇开启一场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大戏”,将167块“巴掌田”集中流转,打造万亩良田,其中规划了1000亩作为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程度较高的“吨粮田”示范区,100亩作为精细化宜机田块。
“通过流转集聚,逐渐形成设施配套齐全、耕地质量优良、农田生态良好、生产方式先进的优质农田。”句容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将农田集中连片,加强完善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方便了农副产品运输和农机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近年来,我市以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为抓手,积极探索推动农田退水污染治理工作。先后在丹阳、句容、扬中、丹徒等四个板块8个镇(街道)开展绿色循环“生态化”试点。
句容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2022年,句容市郭庄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开展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试点,其中生态化改造试点区域农田面积200亩,以农田退水湿地、水体生态净化工程、促沉净化井、生态渠道建设为主。“项目工程于2022年10月开工,现已基本完成。”
“通过生态沟渠、排水涵闸、汇流塘、生物拦截、绿化苗木等生态措施,在农田退水逐级‘过程拦截’,实现‘退水不直排’‘肥水不下河’,达到养分循环利用,大幅度减少了农田退水进入主流水系,进而达到减少面源污染的目的。”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
在农田生态化打造的同时,精准高效的“智能化”建设也同步跟上。我市先后在镇江新区姚桥镇,丹徒区世业镇,句容市郭庄镇、白兔镇等地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过程中,配套进行耕地质量监测设施试点建设。通过布设田间监测设备,实时获得土壤肥力、墒情、虫情、农作物长势等信息,初步具备智能农田的雏形。
扬中市创新农村公共服务,探索建立了“八位一体”的运行维护机制,将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与农村公共服务相结合;在丹阳市,项目管护移交后,由镇(街道)将全部工程或者部分排灌类工程,委托给水利站或者水利站组建的灌排服务企业,具体管护人员为水利系统人员……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关键,但各地在管护环节的“多元化”特色也愈发明显。除扬中和丹阳外,丹徒区和镇江新区也引入社会力量投入管护工作,在管护保险方面做试点工作,有效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发挥长久效益。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藏粮于地’这一主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三级调研员刘和平表示,2022年全市12个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项目已进入市级验收环节,2023年度的3.79万亩建设任务也以加强质量建设为前提,狠抓项目进度,保证新建项目年内完成主体工程。
我市还将在考虑本地耕地资源、水资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情况、粮食产能保障及单产提升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前提下,逐步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向永久基本农田倾斜,修订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形成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总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