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平坦路 坐舒心船 过平安渡——推进内河渡运公交化改革的探讨
时间: 2024-08-03 16:12:07 | 作者: 中标公示
千百年来,内河渡运是人们的重要交通出行方式,人员往来,物资流通,带动了江河沿岸村镇聚集和百业兴旺,渡口渡运早已成为老百姓世代传承的乡愁。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加之农村公路及桥隧的不断建设完善,农村群众的不断外迁和聚集居住,各地渡运需求和渡口数量持续减少,一些昔日人船往来频繁的古渡要津也逐渐走向萧条,不少渡口经营维艰,有的入不敷出。
当渡运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失去平衡时,许多管理问题甚至安全风险隐患就会随之出现,进而影响到渡口的正常运行乃至生存稳定。
渡运萎缩是时代发展变迁的必然,但如何调整渡口管理模式,完善渡运保障机制,建设维护好那些确需保留下来的渡口,保障沿江地区和库湖区域、偏远山区群众的安全便捷出行需求,则是当前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妥善解决的问题。
在各地内河渡运的建设维护及运行管理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其中既有主观也有客观、既有历史也有现实的因素,以四川省为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认识存在偏差,渡运投入不足。近十多年来,由于各地渡运需求及渡口数量不断减少,加之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渡口渡运不再是各地安全生产事故的易发频发领域,部分县乡政府对其重视程度大不如前,一些地方的渡口人员、经费、管理等责任制难以持续落实到位。受县级财力困难影响,一些地方公益性渡口的“建管养运”后续经费投入保障不到位,在渡口建设、渡船更新改造上还存在“等、靠、要、拖”思想;加之渡运经营几乎无利润可言,船主不愿增加投入对渡船进行更新改造,导致全省渡口码头及渡船质量水平与技术状况停滞不前、整体偏差,其建设发展未能与各地乡村振兴建设协同推进。
基础设施老化,渡船状况不良。渡口基础设施包括码头、连接道路和配套附属设施。四川省虽然在2011年至2014年集中开展了公益性渡口建设,但由于各地渡口数量众多、情况参差不一,也有不少渡口当时未纳入公益性渡口建设的标准化改造范围,目前还有一半的渡口包括库区蓄水新形成渡口的基础设施,仍然是简易码头或自然岸坡,不少渡口的标识标牌设置也不完善,码头与乡村道路连接不畅,渡运与农村客运衔接不上。由于受多年来的洪水侵袭和年久失修,导致早些年建成的渡口基础设施陈旧老化、功能降低,不少客渡船船龄长、技术水平低,其质量及安全环保技术状况正在逐渐变差,老旧客渡船占比高达56%,渡口基础设施和渡船总体上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发展方式传统,服务水平不高。各地对渡运发展缺乏系统观念和统筹规划,与城乡协同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农村公路建设、乡村客运发展结合不够紧密,渡运长期对外闭塞、低效运作,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目前,各地渡口分布零散、运维独立,不少还是传统的个体化经营模式,其配套设施简陋、服务的品质不高,渡运与农村公路衔接不畅,与农村客运换乘不便。针对渡口渡运的监管手段和方式还较单一,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也不到位,现场监管还多依赖人力,水上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及装备配备仍较落后。
渡工年龄老化,队伍难以为继。由于工作辛苦和收入较低,渡工岗位缺乏吸引力,渡工招人难、留人难问题日渐突出。目前,四川省内各地的渡工工资或补助基本由县级财政统筹,每月大多为几百元至两、三千元不等,有的渡工还要依靠务农经商等谋生,加之年轻人不愿干此工作,导致各地渡工流失较多,年龄普遍偏大,全省1166名农村客渡船船员的平均岁数达到56.3岁。社会对渡工职业认同感低,渡工后继乏人,队伍难以保持稳定。同时,针对渡工的专业培训不足,致使渡工队伍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总体不足,安全责任意识和渡运服务意识还有待提高。
如同城市公交运输,内河渡运作为部分城镇和乡村居民尤其是偏远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出行难以替代的方式,其基本目的是为公众出行服务,往往实行固定线路运行和相对统一的低廉票价,并具有经营管理的多样性和某些特定的程度的区域垄断性,渡运的社会效益远远重于经营效益,是富有鲜明社会公益性质的城乡公共交通方式之一。
推进渡运公交化是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公共交通属于基础公共服务领域,是坚持共享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公共服务之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包括渡运在内的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有助于统筹资源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交通强国建设,保障低收入群体出行和实现节能环保出行,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进渡运公交化是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渡运是城乡公交体系不可分割缺少的部分,坚持理念创新、实践创新,适时打破传统的发展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推动与“四好农村路”“金通工程”等无缝衔接、融合发展,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渡口“多、小、散、弱”、船舶陈旧老化、渡运服务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有利于优化公共交通资源配置,发展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全方面提升城乡客运经营管理上的水准和服务的品质,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新时代交通出行更便利快捷、成本更加低廉、乘坐更加舒适的需求。
推进渡运公交化是强化渡运安全服务保障的需要。推进内河渡运公交化改革,致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渡运”,实行定船舶、定船员、定价格、定航线、定航班的“公交化运营”,充分满足人民群众“走平坦路、坐舒心船、过平安渡”的美好愿望,是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进一步落实渡运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断夯实渡运安全基础,切实提升水路客运服务质量,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安全便捷、价廉质优出行的重要举措。
推进渡运公交化是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渡运是改善涉渡群众出行条件和生产生活的民生工程。在巩固公益性渡口建设成效的基础上,创新推进“平安渡运”“美丽渡口”建设,大力改善农村渡运条件,积极探索渡运公交化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差距的应有之举,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和美乡村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依托。
近年来,浙江、湖南、湖北等省市先后在推进内河渡运公交化改革方面探索出新路子,取得明显成效,并积累了有益经验,在业内也具有示范和推广作用。为切实解决渡口渡运长期存在的问题,统筹谋划、精准把握并因地制宜、稳妥有序地推进内河渡运公交化改革,不失为破解渡口管理难题、扭转渡运经营困境的重要出路和有效模式。为此,针对加强完善渡口渡船“建管养运”长效机制,尤其在探索和推进内河渡运公交化改革方面提出如下措施建议,供业内人士进一步研究探讨:
减少渡口渡船存量,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撤渡建桥和渡口撤并可从根本上改善涉渡地区群众的出行条件,是降低渡运安全风险和方便群众出行的治本之策,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破解外因制约,顺利推进渡运公交化改革的必要之举。虽然前些年四川全省撤渡建桥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但渡口渡船的数量仍然较大,目前还有渡口625个、渡船650艘,其安全风险依然较高。为此,一要本着“应撤必撤、能撤尽撤”的原则,继续推进撤渡建桥。对位于主要江河、客渡运量较大、学生上下学集中以及安全风险较高的渡口,将撤渡建桥作为降低渡运风险和改善群众出行的治本工程持续推进。二要通过“四好农村路”“金通工程”等建设来替代渡运。随着农村公路网的逐渐完备和群众出行方式的多样化,对客渡运量较大、易形成客流高峰、安全风险较高的渡口,通过开通农村公交或者公路绕行等方式逐步取代并最终撤销渡口。三要做好渡口优化撤并。对以桥代渡工程完成和渡运功能萎缩的渡口,及时做评估并妥善撤销渡口;对位置相邻、功能相近的渡口来优化合并,切实减少渡口数量,尽力降低渡运风险。因此,各地要按照“减存量、控增量、提质量”的要求,优化整合资源配置,确保精减后的渡口有真实渡运需求,确保一旦实施渡运公交化能够开得通、稳得住、融得进,社会效益真正好。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强化资金保障。与城乡道路公交相比,内河渡运具有相同的社会公益属性,承担着同样的服务社会责任,同为地方政府批准设置,但对两者的重视程度、政策支持以及资金投入相差较大。依照国家和四川省有关法规规定,县级政府是渡口设置的审批主体,乡镇政府是渡口的日常管理主体。为此,一要根据财政事权完善县级财政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县乡政府从过去只重视水上交通安全投入向保安全与惠民生投入并重转变,加大对确需保留渡口的建设维护和运行管理资产金额的投入,这也是推进渡运公交化改革的必要前提。二要将渡口渡运补贴资金足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重点用于保障渡口建设维护、渡船更新维护改造、渡工薪资待遇、渡运保险支出、安全能力建设等。三要有效监督指导各地统筹用好相关建设补助资金和农村水路客运油价补贴资金,规范资金的使用性质和发放标准,强化绩效考核,充分的发挥资金的政策导向和使用效益。
推进水陆公交衔接,实现融合发展。目前,传统的渡运经营管理模式与现代化公交发展模式的差异,大多数表现在政策化投入、公司化经营、正规化管理、标准化服务、网络化衔接、专业化人员等方面。过去推进实施的公益性渡口建设与当前推进的渡运公交化改革发展,虽然理念相同、工作相承,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各地城乡公交大多数都是在采取财政补贴或政府购买公交服务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化经营,实施公司化管理,为群众提供低价有偿的公共交通服务,具有政策性亏损的社会公益性质。为此,一要坚持政策引领。围绕渡运的公益性定位以及“社会可承受、财政可承担、企业可承载”的原则,各地可因地制宜采取“城乡统筹、要素完备、政策保障、一地一策”等做法,积极推动建立落实渡运与城乡公交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政策及资金保障等制度机制。积极探索辖区内渡运与水上旅游资源、渡口码头与周边土地房屋、停车场、充电桩等资源开发利用融合,实现以旅游养渡运、以资源补渡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渡运企业将渡运与水上安保、河道保洁、水污染防治等专业化服务融合发展,促进企业经营良性循环。二要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将渡运纳入城乡公共交通网络,将其作为城乡公交的延伸线和农村断头公路的连接点,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相互支撑、相互嵌入,科学设置并一直在优化渡运航线、航班,打通渡口渡运与农村公路网、通村客运的“最后一公里”,实现渡运与城乡公交线路的无缝衔接和全域覆盖。三要坚持项目驱动。争取各级政府加大投入,统筹建设一批水陆客运融合需求高、互通共享配套强的项目,深层次地融合水陆客运的连接线路和候船(车)设施等站点资源,切实弥补水陆客运公交化一体化发展的“硬件”短板。
改革传统经营模式,推行企业管理。各地渡口主要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渡运企业化、组织化程度低,多系个体化经营,大多数都是收费很低的半义渡或不收费的义渡。“十二五”期间,四川省推进公益性渡口建设所建立的制度机制及实践成效,为当前推进渡运公交化改革打下良好基础。为此,一要实现渡运经营管理公司化。根据各自地域水域特点、经济条件、渡口渡船数量、渡运需求、运输线路分布等情况,可参照“管理公司化、运营公交化、渡口标准化、渡船规范化、渡工职业化”的做法,采取“一县一司、公船公营、服务规范、管理统一”的渡运公司化经营管理模式,改变以渡养渡和承包经营等传统做法,推动将渡口渡运纳入已成立的城乡公交公司或成立专业化的渡运公司实现公司化管理。二要明确经营管理责任,严格服务考核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政策保障、服务监督管理等渡运公交化运行管理机制,通过整合运力、人力和管理等资源,组建专业化队伍,推动企业切实承担渡运安全生产经营主体责任;通过建立落实渡运成本核算、财政补亏、服务评价、考核奖惩等政府购买公交服务的考核机制,督促企业优化服务网络,改善换乘条件,提高服务品质,切实为群众提供更安全便捷、惠民高效的渡运服务。三要实现渡运资源配置使用高效化。破除渡运经营管理的惯性思维,由企业对辖区内渡口、渡船、渡工等资源实施统一调配和集中经营管理,变分散经营、个体经营为集约经营、公司经营,变粗放管理、多头管理为规范管理、集中管理,避免资源重复配置、资金重复投入尤其是运力闲置、人员浪费等情况,实现渡运优质高效运行,充分的发挥渡运社会效益。四要加强对工作的督促指导。在制度机制、规范标准和建设试点等方面,上级部门要加大对实施层级的指导,切实帮助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难题。要抓好示范带动,树典型、推创新,及时总结提炼并交流推广好的经验做法,成熟一个带动一批。要推动通过国家和地方立法等方式,优化渡运公司化的门槛要求,完善渡运公司化经营管理的制度保障。此外,对短期内难以实行公司化运营管理的渡口渡船,推动当地县级财政全额保障运行,确保渡船适航、渡工稳定。
升级渡运基础设施,建好渡工队伍。一要做好渡口码头标准化改造。在推进“平安渡运”建设中,各地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从外观环境、通道建设、便民设施、充电配套、安全标识、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统一建设标准,高质量完成渡口码头的标准化改造,全方面提升渡口基础设施水平。加快智慧渡运建设,推行水陆公交运行智能调度和乘坐车船一卡通等智慧出行服务,优化替换渡口签单发航和经营管理工作,让群众真切享受到乘坐舒适、换乘便捷、出行安全的渡运公交化改革红利。加强渡运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形成针对性、操作性更强的安全管理制度与规范标准,化繁为简、减负降压。二要做好客渡船提档升级。充分的利用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机遇,推进客渡船向高端、智能、绿色化发展,以船舶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换人,推动渡运降本增效。从外观形象、功能应用、新能源推广等方面推进船型标准化,逐步提升渡船技术质量水平。突出关键节点,明确保养标准,以渡船特殊检验为周期,推进渡船维护常态化。通过加大专项资金补助、优化提升农村水路客运油价补贴资金的公司化使用标准等措施,对现有渡船开展综合评估,按照“进一退一”“进一退多”的要求,采取经营权收回、政府收购、企业租用并进行更新改造等方式,妥善做好个体经营、承包经营等主体的公司化改造,优化整合并减少运力,有序发展新技术新能源的“公交船”,全面淘汰老旧渡船,切实解决渡船状况差、运力局部过剩等问题。三要保障渡工薪资待遇。推动各地采取企业合同制聘用、劳务派遣或纳入公益性岗位等灵活方式,优先聘用现有渡船的合格渡工,妥善安置年龄偏大的渡工,切实保障渡工的劳动者权益,提高渡工收入水平,有效解决其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推进渡工职业化建设,提升职业的“性价比”和认同感、归属感,吸引更加多的年轻人乐于从业,切实解决渡工队伍日益老化、青黄不接的问题,让渡工能够安心撑渡、安全撑渡。四要全方面提升渡工素质能力。加强对渡工的系统培训,规范考试和发证工作,通过集中学习、上船实操和应急演练等方式,提升渡工队伍的履职能力;严格渡工持证上岗、考核上岗,通过加强岗位绩效考核等方式,不断的提高渡工队伍的责任、安全和服务意识。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保障安全、服务民生,从优化资源配置、服务乡村振兴,还是从顺应时代变化、主动自我革新等方面考虑,坚持因地制宜推进内河渡运公交化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也正当其时。当前,各种条件日趋成熟,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及时提请当地人民政府协调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方案,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力求实效,形成一批具有地域特色、行业亮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