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标公示

提升韧性能力 有效应对“非常态运输”——极端天气下春运保障思考

时间: 2024-07-18 09:21:17 |   作者: 中标公示

  今年春运,返乡、探亲、旅游等客流叠加,人员流动量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预计将有90亿人次出行。春节前,我国中东部出现大范围持续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影响范围广、累计雨雪量大、维持的时间长、冻雨面积大,为2009年以来冬季最强;春节后,我国大部地区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先后出现剧烈降温,多地出现雨雪、冰冻、大风和沙尘。全国范围的大客流、大车流,叠加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交通运输系统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给安全保障、运输组织和服务带来不小挑战。

  作为典型的复杂网络,交通运输系统具有点多、线长、面广和动态变化等特点。从提升交通运输系统韧性的角度来看,利用好春运“压力测试”的机会,研究分析怎么样提高交通运输系统面对极端天气“非常态运输”的抵御力、恢复力和适应力,构建具有韧性特征的可持续交通运输系统,对于提升交通运输规划管理决策的预见性和引导性,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时有发生,灾害风险的系统性、复杂性持续加剧,交通运输系统“非常态运输”情况增多,从基础设施、运输组织和设施装备等方面提升应对能力,增强交通运输系统韧性,仍面临较大挑战。

  客货流强度增大。今年春运期间,人员流动量显著超过新冠疫情前水平,人员流动和货物运输频率和空间范围都前所未有。春节前,人员流动强度相对平稳,腊月二十九前后预计出现客流高峰。春节后,多重客流叠加,正月初八、正月十六前后出现两个出行高峰。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90亿人次,人流、物流、车流密集,交通运输系统持续满负荷运转。

  自驾出行比例攀升。由于公众出行习惯发生深刻变化,慢慢的变多群众选择自驾出行,跨区域自驾出行客流占比将超过八成。长途自驾、拼车包车出行集中,一家人、一辆车成为春运旅途中常见的景象。“南北互换过年”成为春节出行一大趋势,黑龙江哈尔滨、海南三亚、云南大理等地出行需求旺盛。相对于经营性客运服务,个性化出行难以调度组织,容易带来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

  恶劣天气频繁发生。春节前,我国中东部分别出现了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呈现出累计雨雪量大、维持的时间长等特点,特别是河南郑州出现雨转中到大雪天气、局部大到暴雪,湖北武汉发生了持续性冻雨。恶劣天气造成河南、湖北、湖南、安徽部分地区输电线路故障,部分高铁晚点甚至取消,也使得部分机场、高速公路一度停运或封闭。这些区域在国家铁路网、航空网和公路网处于枢纽地位,交通流中断对于全国交通运输网络正常运行影响巨大。

  跨区域旅游客流大幅度的增加。从长途旅行来看,“海岛游”“冰雪游”等主题旅游都成为热门选择,随着“南北互跨”和“短途跨境”成为趋势,游客出行呈现目的随机性、信息缺乏性等特点,旅游流与本地客流叠加,影响了旅游“快进慢游”的交通服务。从短途旅游来看,各大景区人头攒动,多地景区及周边路网都处在满负荷状态,具有一定安全风险隐患,对人流和车流组织都带来较大挑战。

  农村交通安全面临风险。春运期间,返乡过节、探亲访友、物资运输需求旺盛,聚餐聚会、休闲娱乐活动多,交通安全风险上升。一些返乡人员不适应农村山区路窄、坡陡、弯急、临水临崖道路条件以及夜间无照明道路交互与通行环境,加之暴雪、冰冻、大风、大雾等恶劣天气影响,交通运输安全事故多发。

  当前,交通运输行业正积极应对极端天气“非常态运输”,统筹做好春运保障工作,成效显著,但也暴露出交通运输网络冗余度不高、部分地区应急预案应对不足、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欠缺等问题。

  针对当前交通运输系统韧性不足的问题,以提升综合运输韧性为突破口,着力提升交通运输系统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能力,即提升事前预防能力、事中应对能力、事后恢复能力;重点开展交通运输韧性基础研究、优化运输方案、做好应急预案、组织专业队伍、建立补偿机制等工作。

  立足长远,提升交通运输韧性。一是开展交通运输韧性基础研究,分析基于区域规模分级分类的交通应急保障需求,统筹考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和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持续性影响,从网络布局、设施建设、运输服务和应急组织等多方面研究其机理和措施。二是把交通运输系统的韧性纳入规划目标,在基础设施和运输组织规划中最大限度地考虑系统的可靠性和应急能力,做好网络通行和调度能力的战略预留,重视交通运输生命线的规划,对于影响全局的关键线路和枢纽节点,应做好建设留白,保有一定的冗余度。三是从综合运输各方式协调和保障经济社会运转的高度,审视各交通方式网络的竞合关系,提升综合交通网络整体运行能力。

  科学研判,提升事前预防能力。事前预防能力也称为系统主动防御和避险能力,是减少安全事故的必要之举。一是研判运输需求,针对“春运”“黄金周”“暑运”等特殊时段,了解客货运输需求时空分布特点,引导公众合理的安排出行计划,统筹做好综合运输资源配置,错峰避峰出行。二是优化运输方案,加大重要通道、重点地区运力投放,实时优化调整运输组织方案,特别是针对当前自驾车辆多、新能源汽车多、旅游出行人群多等新特点,最大限度满足旅客运输需求。三是做好应急预案,尽快建立健全交通运输部门和气象、旅游、商务和农业农村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及时掌握恶劣天气动态,加大关键交通设施安全监管检查力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如针对降雪天气,全方面分析交通网络运输条件与降雪量、维持的时间、降雪范围的关系,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方式的运行起止条件,以及道路与铁路阻塞、列车和航班延误、可能会产生的次生灾害等,以及不同运输方式受降雪的影响程度等。相比于降雪,冻雨的灾害更严重,因为气温寒冷,降下的水滴迅速结冰,地面也迅速变成了冰面,成为一个巨大的安全风险隐患。如春运期间,湖北部分地区经历冻雨侵袭,武汉铁路及时发布《冰冻雨雪天气出行公告》,提醒旅客通过12306网站或App、各火车站官方微博等渠道重视列车停运、晚点等信息,不要贸然前往火车站。

  加快响应,提升事中应对能力。事中维持能力反映了交通运输系统快速有效响应,受到冲击时保持某些特定的程度运行的能力。一是加强监测跟踪。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关键运输环节的状态监测,建立多层次的智能监测网络,在重点路段、关键通道实现全天候、多要素的状态感知。二是加快响应速度。提升应急响应速度,减少信息传输层级,防止灾情信息的误传误判,灵敏地启动危机预警系统,在最短时间之内控制事态。三是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应急物资和生活必需品运输保障机制,根据不同级别的应急预案,补足应急抢险物资,确保应急物资和应急救援装备全面布设到位。对受雨雪天气影响大、没办法保证运输安全的人流车流,及时开展交通疏导管控。如山东提前预置交通、公安、卫健力量,建立鲁苏豫冀皖5省高速公路保通保畅协同机制、高速公路拥堵突发事件“一路多方”快速处置机制。

  加强整合,提升事后恢复能力。事后恢复能力指经突发事件后的修复和恢复运营能力,包括自身的修复能力和整合外部力量集聚资源的能力,其与预防能力和维持能力息息相关。一是做好受灾道路的排查修复工作,按照提前预置的抢险救援力量,开展使用条件评估论证,对损毁的受灾部位做修复并评估通过后方可恢复运营。二是组织专业队伍,建立补偿机制,对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应急运输车辆征用、集结地占用、车辆维修、人员食宿、燃油消耗等财产损失和人员受伤或死亡医疗抚恤等构建合理补偿机制。三是在严重拥堵、交通枢纽等人员密集地区,可视情况建立避难场所,提供短期物资供应和容身之所,同时严防大面积交通拥堵、人车滞留、电力中断和火灾中毒等安全事故发生。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实现立体互联,增强系统弹性。无论是春运短期应对,还是行业长远发展,都应把提高交通运输系统韧性放在更突出的地位,从综合交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服务保障、智慧交通体系等多方面着手,全方面提升交通运输系统应急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于我们

新闻资讯

半岛棋牌/企业动态
项目展示
法律法规
招标采购
中标公示

党群中心

专题专栏
活动动态
学习中心
组织建设

人力资源

人才理念
日常管理
半岛游戏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