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约方能永续发展
时间: 2024-03-22 17:47:42 | 作者: 人才理念
西双版纳人民尤其是西双版纳的主体民族傣族,自古以来就有着朴素的生态观:有森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西双版纳热量充足,雨量丰沛,动植物生长发育快,生态环境优良。西双版纳不缺森林,不缺树木。按理说,在这样森林资源异常丰富的地区砍几棵树算不了什么,因为用不了几年它又能恢复。但是,傣族人民将森林看作是上天的恩赐,是生命之源,所以尽管生产生活需要砍伐森林,他们也对森林倍加珍惜,并采取比较有效措施加以保护,而不是乱砍滥伐、无节制地索取。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生火做饭需要薪炭,但傣族人民并没有向随处可见的天然林开刀,而是培育栽种一种俗称“黑心树”的薪炭林。这种树不仅生长快、质地好、易燃烧,而且砍不死,砍后马上又长出树枝。所以,在西双版纳傣族村寨周围,随处可见成片的“黑心树”林。正是傣族人民保持朴素的生态观,才使大片的原始森林得以保存下来。
相对于全国而言,云南有难得的生态环境,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云南又是一个欠发达地区。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云南怎么样才可以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全省各族各界人士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普遍的看法是,云南应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使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这一观点不无道理。但同时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那些不可再生资源,加上云南的生态环境相当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从西双版纳上述案例,我们大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坚持俭约精神,方能永续发展。为此,我们该增强“四种意识”:
增强保护意识。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可大致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云南的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但毕竟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而可再生资源是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出来的,再生的前提是自然条件不被破坏,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如果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或资源的开发利用超过了自然的承担接受的能力,必然会带来资源危机和人类的生存危机。
增强俭约意识。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人们常常会将俭约的对象特指劳动产品,而认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殊不知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用一点就少一点,咱们不可以只考虑自己的发展,而且还要顾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对于生态条件非常脆弱的云南而言,即便是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样需要坚持俭约精神,最大限度地考虑自然生态的修复能力。比如,森林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对云南很多地方而言,一旦森林遭到破坏,将会很难恢复。
增强开发意识。云南是资源大省,但云南又是欠发达省份。为此,我们一定要增强发展意识,增强对资源的开发意识,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造福于人类,真正将云南的资源优势变为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推动云南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巩固边疆各民族的大团结,维护边疆的和谐稳定。
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实现将云南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增强创新意识。一是创新思维。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将资源变成资本,并以此为基础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资源就地加工转化和升值,而不是简单地出卖原材料。二是创新手段。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效率,提高科学技术创新平台的支撑服务能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大企业开发云南的资源,破解当地资金、人才、技术力量不足的难题。三是创新科技。立足云南资源条件,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实做强,组织突破高新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引进和培育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带领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科技含量高的产品。鼓励和支持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