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生态公益林建设总体设计的通知
时间: 2024-02-11 15:24:37 | 作者: 党群中心
现将《杭州市生态公益林建设总体设计》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生态公益林是以为人类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保障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森林,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核心内容。我市生态林建设是维护杭州生态安全、推进“旅游西进”战略实施和“森林城市”建设进程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快林业体制改革和林业经济稳步的增长方式转变、建设具有杭州特色生态经济型林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为实现“到2010年建设成为结构符合常理、功能多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目标,根据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编制本规划。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方针政策,大力优化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保障和促进杭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旅游环境、投资环境的改善,以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原则,合理调整林种结构,优化森林各种功能配置,推进“旅游西进”战略实施和“森林城市”建设进程,加快林业经营体制改革和林业经济稳步的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推进具有杭州特色的生态经济型林业发展进程,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生态公益林建成面积达到3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3.5%。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广泛开展生态林业、环境林业、城市林业建设,推进城乡绿化进程,促进生态经济型林业发展。通过合理调整林种树种结构,采取绿化造林、林相改造、封育等措施,使生态脆弱区、生态重要区得到充分治理和保护,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特用林和交通干线生态景观林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立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体系。
新增生态公益林面积12万公顷,总建设面积达到4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65%。生态公益林覆盖面广、功能多样、结构较为稳定,森林生态初步实现良性循环,基本适应杭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通过十年建设和后续保护管理,加速生态公益林向亚热带针阔混交林方向演替的进程,逐步向自然生态发展,极大地提高森林质量和森林生态保障功能,达到山川秀美。建立完善的林业生态环境监视测定、评价、保护体系和较为完善的开放性、社会性生态公益林管理体系。
我市一直以来较为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工作,森林资源得到一定效果保护,特别是通过“十年绿化”战略的实施,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的“三增长”,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加快,城市林业开始兴起,森林生态逐步得到一定的改善。全市有国家级“西湖风景名胜区”、“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风景名胜区”,拥有2个国家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8个省级森林公园,其中天目山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人与生物保护圈”。目前全市各类生态公益林面积16.67万公顷,占林业用地的14.5%,其中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防护林12万公顷,特用林4.67万公顷。但本市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与社会经济需求相比明显滞后,与先进地区、先进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其主体问题是:
(一)森林质量不高。全市森林平均郁闭度只有0.46,森林质量较差的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地、无林地面积还高达22万公顷,占全部林业用地的20%;用材林46万公顷,占全部林业用地的40%。
(二)水土流失还非常严重。全市水土流失2936公顷,其中疏林地流失2495公顷,坡耕地流失399公顷。
(三)林种结构、树种结构不合理。全市林种结构为针叶林多、阔叶林少,单层林多、复层林少。长期以来,造林绿化树种单一,林相单一,缺乏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的原生植被。天然阔叶林、复层林的比重仅约占森林总面积的25%。
(四)生态林分布极不平衡。现有生态林多集中在大型水库周围、平原地区的农田周围、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区域。经济条件相对欠发达的山区、大江大河周围及其源头、交通干线两侧等地,因以往以发展用材林为主,经多次采伐,林业生态和森林景观与“旅游西进”战略要求,有很大差距。
(五)生态公益林投入不足,林业科技含量低。本市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尚未启动,严重制约了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发展。
根据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杭州市属浙东北平原绿化农田防护林区和浙西北山地水源涵养林保护区。
1、浙东北平原绿化农田防护林区:范围为市区的8个区,其水网密布,地势低洼,属平原地貌,森林覆盖率低,台风、洪涝和环境污染为主要生态问题,林业生态建设滞后。生态公益林建设方向是建立多功能、高效能农田林网,发展城乡森林、通道森林,以达到改善环境、美化环境的目的。
2、浙西北山地水源涵养林保护区:范围为5个县(市),其处于太湖、钱塘江水源区,属低山丘陵地貌,森林覆盖率较高,但砍伐作业频繁,易发旱涝灾害。要建设以恢复和保护森林植被、实现自然生态良性循环为核心的生态公益林,建设以水源涵养林和生态景观林为重点的生态体系。
按照森林的主导功能,生态公益林划分为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两大类、13个亚类。
1、水土保持林:减缓地表径流,减少雨水冲刷,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和恢复土壤肥力。
5、自然保存林:保护典型森林ECO、地带性顶极群落,保护珍稀动植物原生地。
1、生态保护型:以保护或维持生物多样性为目的或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生态公益林,包括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森林、古树名木。
2、防护型:以防护为目的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生物防火林带。
3、景观型:以森林景观为主的生态公益林,如森林公园、森林旅游度假区的森林,革命纪念地的林木。
4、多功能型:主要是指交通干线两侧,兼具保持水土、护岸护路,风景观光等功能的森林。
5、城镇环境型:主要是城市林业。即以城市城镇生态环境、美化环境为主的生态公益林,如城市、村镇的公共绿化,厂区、校园绿化。
1、主要河流及其二级以上支流的源头20公里以内汇水区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2、江河干流及其二级以上支流两岸自然地形的第一层山脊或平地2000米以内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3、重要湖泊和库容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水库集雨区或平地1000米以内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4、山体坡度在25度以上土层瘠薄、岩石、森林采伐后难以更新或森林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6、铁路、公路、航道两旁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1000米以内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全市生态公益林规划建设面积为42万公顷,占全市林业用地面积的36.5%;市区8个区的生态公益林规划建设面积为5.6万公顷。
全市生态公益林建设以生态脆弱区和生态重要区为生态建设重点,以森林公园、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区、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绿化、城镇和村庄绿化为景观建设重点。以连片分布、带状走廊框架、系统网络和点状辐射分布构成生态公益林体系。形成以江河湖库为重点的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防护型公益林成片分布,城市城镇环境型公益林为中心,交通干线两侧多功能型公益林为纽带,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森林旅游度假区等生态保护型和景观型公益林为辐射状分布的总体格局。
重点在钱塘江、苕溪、运河流域和大中型水库的集水区域,规划建设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突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的防护功能。这些集水区域地形复杂,山地普遍陡峭,且连绵不断,纵横交错,涵盖甚广,生态公益林相对集中连片,形成钱塘江、苕溪、运河三大流域集水区和在江溪河源头的水土保持林,新安江、富春江、青山湖等14个大中型水库集水区域的水源涵养林。全市连片分布水土保持林及水源涵养林建设19.6万公顷,占总生态公益林面积的46.7%。
重点在境内320、330、104、01、02、03、04、05、06等国道、省道以及沪杭甬高速、杭金衢高速、杭宁高速、杭黄高速公路、绕城公路,铁路浙赣线、杭沪线、杭宣线两侧第一山脊内林地和平地1000米范围内山林,建设多林种、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景观林带,形成以各主要交通干线为纽带的绿色走廊框架,突出多功能型山地生态林和沿线生态景观林带的生态景观功能。全市交通干线、系统网络
平原农田防护林网、生物防火林带、城市城镇绿地系统,分别构成相对独立的生态网络,森林ECO的整体功能较强。
(1)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市区的萧山区、余杭区、拱墅区、西湖区、江干区,在平原绿化的基础上,合理调整林种树种结构,扩大绿化范围,提升绿化理念,加强路、河、堤、渠现代农业园区的林网建设,大力开展城镇、村庄绿化建设,建立以公路、铁路、堤防、干渠、河流五大干线两侧生态林带为骨架,以城镇公共绿地、居住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绿地和村庄绿化为中心和辐射点较为完善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全市农田防护林建设面积0.5万公顷,占1.2%。
(2)生物防火林带:以省界、市界、以及各县(市)界20米宽为主林带,镇(乡)界15米宽为副林带和重点林区宽为10米的防火林带,构成全市完善的生物防火阻隔系统。全市生物防火林建设面积1.8万公顷,占4.3%。
(3)城市城镇绿地系统:以城市绿带、城郊绿带为主体的生态网络与整体ECO链接,重点是市政道路、区间道路、过境公路铁路两侧以及江河两岸绿地生态景观林和公园、广场、居住区、部门和单位绿化的建设,组成完整的点、线、面绿色ECO,以极大地提高城市城镇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全市城镇村庄生态林建设面积为1.8万公顷,占4.3%。
重点是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小区、森林公园以及森林旅游度假区等各种特用林的建设,突出森林生态与森林景观功能,把森林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市建设该类特用林12.3万公顷,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29.3%。
根据杭州市林业“十五”计划以及全市生态公益林建设目标,遵循“立足长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总体推进”的原则,全市生态公益林建设确定为:“三江”水土保持林建设工程、大中型水库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特用林建设工程、天然阔叶林保护工程、高标准平原绿化工程、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工程、城镇和乡村环境绿化美化工程、交通干线“绿色长廊”建设工程等8项重点工程。规划建设面积为38万公顷,其中西湖区、拱墅区、江干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以及下沙开发区等城区各项生态公益林工程规划建设面积4.4万公顷,占全市生态公益林工程的12%。
本工程是指新安江、富春江、分水江及其源头,以水土保持为目的建设工程。它是全市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土保持的根本性生物治理措施,通过对大江大河集雨区及其源头优化配置森林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建设以水土保持为目的的水土保持林,从而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大江大河水利设施,保障国土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重点是新安江、富春江、分水江、太湖流域、苕溪流域及其各支流、小流域的集雨区,对各干线及其支流和源头的高山陡山、荒山、灌木林、部分用材林,通过植树造林、改造林分、补植或封山抚育等措施,加快水土保持林建设。全市规划建设面积为10万公顷,占全部工程的26.3%。实施范围为西湖区、萧山区、余杭区以及5县(市)。其中:西湖区建设面积1000公顷,萧山区3000公顷,余杭区7000公顷,临安市10000公顷,富阳市10000公顷,桐庐县19000公顷,建德市25000公顷,淳安县25000公顷。
本工程是强化森林水源涵养生态功能配置的生态公益林体系,是改善和提高水环境质量,保障杭州经济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对各大中型水库周围可视面第一山脊线内林地以及库内岛屿林地,通过林分改造或封山抚育等措施,达到培育水源涵养林的目的。对库区用材林基地,要进行较大强度的疏伐改造,特别是对树势较差、受病虫危害较重(如松褐天牛、松毛虫、日本松干蚧等)的马尾松林,要以混交群落稳定为前提,选择阔叶树种,采用小群落混交方式,分步骤实施改造。全市规划建设面积为7万公顷,占全部工程的18.4%。实施范围为余杭、临安、富阳、桐庐、建德、淳安等6个区、县(市)的大中型水库周围蓄水区域。其中:余杭区2000公顷,临安市10000公顷,富阳市3000公顷,桐庐县10000公顷,建德市10000公顷,淳安县35000公顷。
本工程是优化配置森林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游憩功能,保护自然历史遗存,保护物种资源,保持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提高森林景观效应,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促进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重点是2个自然保护区、13个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7114株古树名木和21个古树群。同时在植被景观、山水景观、人文景观丰富,自然地理环境优越、交通方便的林地,大力培育和发展特用林,逐步建立市、县级森林公园,以满足大家对森林的多种需求。天目山、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古树名木要就地予以保护,禁止采伐;森林公园和景区建设,原则上应实行封育管护,植被、林相较差的林分以及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外围区和森林公园外围,要选择色叶树种、珍稀树种等特色性树种,做到合理补植。全市规划建设特用林面积6.9万公顷,占全部工程的18.2%。实施范围是西湖区、萧山区、余杭区和5个县(市)。其中:西湖区2000公顷,萧山区4000公顷,余杭区2000公顷,临安市30000公顷,富阳市10000公顷,桐庐县5000公顷,建德市7000公顷,淳安县9000公顷。
天然阔叶林是典型亚热带植被群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丰富最活跃的植被因子,具有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因子调节等强大的生态功能,保护天然阔叶林工程是维护和增强森林生态自控机制、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的系统工程。强化天然阔叶林的保护和管理,最主要的目的是维护森林既已形成的、自然平衡的生态系统,防止因采伐而引起林地逆转和生态逆转。重点是对水土流失地区、江河源头、高山陡坡以及珍稀濒危动物栖息地和繁殖区、珍稀植物原生地、连片面积在10公顷以上的各种天然常绿、落叶阔叶林,实行长期封育管护,禁止采伐。全市规划面积为4万公顷,占全部工程的10.5%。分别由西湖区、萧山区、余杭区和各县(市)实施。其中:西湖区3000公顷,萧山区1000公顷,余杭区1000公顷,临安市12000公顷,富阳市1000公顷,桐庐县6000公顷,建德市6000公顷,淳安县10000公顷。
本工程是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扩展和发展,是进一步提升生态屏障功能,优化生态环境、投资环境的系统工程。重点是沿钱塘江、河道、渠堤、主要道路两侧,滩涂、围垦区、农业示范园区,通过多树种应用,多层次的建设实施,加强河网、道路、渠堤绿化,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草则草,提高绿化档次,改变以“三杉”为主的单一性生态环境,更好地将生态、经济、环境相结合。实施范围为西湖区、拱墅区、江干区、滨江区、下沙开发区和萧山区、余杭区。全市规划建设面积为0.5万公顷,占全部工程的1.3%。其中:西湖区400公顷,拱墅区20公顷,江干区60公顷,滨江区20公顷,下沙开发区200公顷,萧山区3000公顷,余杭区1300公顷。
工程生物防火林是预防林火蔓延,控制大面积林火发生的生物阻隔网络,是森林防火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完善林火阻隔系统(生物阻隔网络、自然阻隔网络、工程阻隔网络),提高森林资源安全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在省、市、县和乡镇界,重要文化遗产区域、具有保护价值的森林资源、森林景观区域及其它重要设施区域,建成宽20米的防火林带,加强网格控制,与自然阻隔带、工程阻隔带有机结合。全市规划建设面积为1.8万公顷,占全部工程的4.7%。实施范围为萧山区、余杭区和五县(市)。其中:萧山区1300公顷,余杭区200公顷,临安市5000公顷,富阳市2000公顷,桐庐县2500公顷,建德市2500公顷,淳安县4500公顷。
本工程是森林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游憩功能优化配置的生态公益林体系,有助于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重点是对各建制镇、村庄所在建成区的公共绿地、居住区(四旁),入镇、入村道路、江河溪两侧及其山地进行环境绿化,要将抗污染造林树种、园林植物、经济林树种相结合,按照美观、整洁、大方的原则进行树种配置,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和美化人居环境,建制镇和村庄绿化覆盖率均达到30%以上。全市规划建设面积为1.8万公顷,占全部工程的4.7%。其中:西湖区、拱墅区、江干区、滨江区、下沙开发区、萧山区、余杭区的全部乡镇、村庄,建设面积为8000公顷,临安市3000公顷,富阳市2000公顷,桐庐县2000公顷,建德市2000公顷,淳安县3000公顷。
交通干线“绿色长廊”是优化配置森林生态功能、景观功能,保护和改善公路、铁路、河道、堤坝等沿线生态环境,推进城乡绿化向纵深发展的系统工程。通过对公路、铁路、航运等水陆主要交通干线及其两侧的生态林建设,将森林的生态功能与视景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绿色纽带,促进一起发展。重点以绕城公路、320国道、新安江富春江、02省道、环千岛湖等五条“百公里绿色长廊”建设为重点,加强境内各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铁路、大江大河等航道两侧的可视面第一山脊内林地、采石矿的绿化造林,或两侧平地各营建宽30—50米的生态景观林,形成绿色通道景观。全市规划建设面积为6万公顷,占全部工程的15.8%。其中:西湖区1000公顷,拱墅区200公顷,江干区500公顷,滨江区200公顷,下沙开发区600公顷,萧山区1000公顷,余杭区2000公顷,临安市9000公顷,富阳市8000公顷,桐庐县6000公顷,建德市18000公顷,淳安县3000公顷。
生态公益林建设是以政府为建设主体,全民参与、全社会受益、多部门合作建设的系统工程。这是一项长期投入长期收益的事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发展生态公益林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核心内容纳入各级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总体设计,使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成为各级政府领导常抓不懈的一件大事。确立政府对生态公益林建设的主体地位,按照事权原则,分级分部门负责,实行目标管理制度,切实使生态公益林成为实现“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目标的生态环境支撑,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公益林的建设管理与传统林业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必须进一步理顺体制,建立健全建设与管理,体系。要确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围绕生态公益林发展规划,研究和制定相关的经济、法规、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建立生态环境监视测定网络管理系统,完善质量管理和技术监督管理制度。加强林政、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全方面提高素质,强化对森林、林地权属的管理,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
全市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有13万余公顷商品林(用材林、竹林、经济林、薪炭林)将调整为生态公益林建设,不仅面积大,而且大多分布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山区,要按照《森林法》规定,尽快制定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制度,建立完善的投入保障机制。
依法行政是促进生态公益林建设有序健康发展的前提,要把制订森林资源保护、林地管理、种苗管理、生态公益林实施办法、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办法等列入立法计划。
抓好以大中型水库水源涵养林、三江两岸水土保持林等为主体的八大重点工程建设,是全方面实施建设规划的重要突破口。要制定工程管理办法,加强各工程建设,保证各项工程建设的优质高效运作,保证质量,保证进度。
鉴于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实践经验缺乏,在建设生态公益林过程中,必须研究有关科学理论,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以科技为先导,少走弯路,避免重复建设。增加科技投入,重点加强森林与水科学问题、森林生态安全评估等基础研究和RS(遥感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以及利用高效吸水膨胀剂提高山地造林成活率、加快植被自然演替过程等技术研究。
生态公益林建设要立足现阶段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际,以经济发展推动生态公益林建设,以生态环境优化来促进和保障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要抓住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有利时机,努力使生态公益林建设与山区农民增收、发展效益林业、实施“旅游西进”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有效结合起来,加快山区综合经济开发,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为全方面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打好基础。要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充分的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全力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要加大退耕还林力度,结合“大杭州、大旅游、大投入、大发展”的旅游思路,大力推进森林进城、园林下乡战略,加强生态景观林建设,做足生态旅游的文章,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山区在绿起来的同时富起来,来保证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稳步推进。
上一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