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专业成“天坑之王”更名“换马甲”?专家这么说
时间: 2024-09-17 10:45:02 | 作者: 法律法规
最近,多地的“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更名为“住房和城市更新局”,这被视为一个时代的更迭,中国告别了大拆大建的时代。
与之相关联的,除了房地产产业链的上下游,还有不少专业,其中影响最明显的要数土木专业。这个曾是不少院校“大热门”的王牌专业,如今因为网络上出现了不少“唱衰”的论调和观点,成了考生们绕开的“天坑之王”专业。就连新开设的智能建造专业、智慧城市工程专业等,也被看作是土木专业“换汤不换药”更名而来的。
真实情况到底如何?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副系主任管东芝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一一回应了网络上关于土木专业的争议,以及畅谈对于智能建造等新专业的看法。
澎湃新闻:我们关注到现在很多高校新开设了智能建造专业、智慧城市工程专业等等,有些专业被大家看作是从土木工程专业改名升级过来的。据您的观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更名潮,或者说为什么新开了这么多专业?
管东芝:我也看到了网上有一些言论说智能建造这类专业就是由原来的土木工程专业更名的。其实,智能建造这个专业,不是简单地由传统土木专业更名或升级而来,而是智能技术和工程领域相结合诞生的新工科专业,具体体现在工程建造智能化。它不是简单的更名,而是结合了整个国家、社会、科技、工程建造和建造模式的发展。所以我比较赞同它是一个新专业,而不是简单从老专业分离或者升级而来的。
澎湃新闻:开设这些新专业,主要是为了适应当下经济就业大环境的变化,还是国家对于工程建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点是,目前我们的祖国的大型基建需求量还是不小的,比如说大型桥梁、过江通道的建设等等,包括很多城市的地铁建设还在进行。大家为什么觉得土木工程行业在走下坡路,主要是我们老百姓的生活跟房地产紧密关联,也最容易受其影响,而目前房地产市场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对社会的认知带来了一定影响。但从整个行业来说,大型基建的发展还是能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国家也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最近中国建筑与沙特签约了一个大项目,所以显而易见对于土木行业人才的需求还是不小的。
第二点就是,当今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我们的工作环境、工作模式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原来土木行业经常会被说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由于大家对工作环境的要求慢慢的升高,工人的技术能力也在提高,劳动力不像以前那么廉价,建造的模式也在往智能化方向发展,产业功能升级,一线的劳动量确实是在减少。
第三点就是从土木工程本身来说,因为土木工程是个很古老的行业,旧石器时代,人类挖洞造个小草房子,土木工程其实已经诞生了,到现在这么多年它其实与人们的吃穿住行分不开,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所以说这个行业一直是咱们不可以丢弃的。这个行业发展了这么多年,从古代的建造到近现代的建筑,甚至到未来的建筑,施工建造的技术也在升级,建造方法、材料、装备等等也在发展。而且当下的发展赶上了智能化的机遇,可以越来越好为工程建造行业提质增效。
当然,不一样的层次学校的毕业生,不同培养方向的毕业生就业可能还是不一样的。比如说,高端的机械装备建造、机器人的建造、智能化建造、绿色建造等等,都是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专业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其实是不太受影响的。
但不得不承认,普通层次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但这不是土木工程这一个行业的问题,而是由于近年来全球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各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只不过房地产的影响给我们老百姓的感受太直观强烈了。
澎湃新闻:正如您所说的,智能建造专业其实算是一个新专业,那它的课程内容、培养方式跟土木工程专业相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或者创新吗?
管东芝:区别还是比较大。一是智能建造专业目前还是新工科专业,从2018年新设立到现在还没多少年,到目前国家对智能建造专业的建设和评价标准还没有出台,各个学校都依据自己的特点,结合不同的培养目标进行学生培养。
以我们东南大学智能建造专业为例,一部分是工程建造基础性的知识,包含力学、材料、结构设计等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也不是简单地把土木专业课程搬过来,而是结合智能建造和学生培养需求,进一步按照知识点的逻辑、体系重新构建一门课程,例如结构分析理论等等;另一部分就是智能技术课程的学习,里面包含人工智能,主要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这类的算法。算法学习和工程的基本知识结合起来,能做出很多工程建设相关的创新。
再来看第二个层面,传感器、物联网技术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信息类学科,工程建造通过这一些技术能更好地搭建各种各样的监测系统、物联网系统,将工程对象的信息,包括建造过程中管理上的信息,更好地转化成计算机能处理的数据,后面就能够最终靠人工智能的算法来分析和应用。
第三个层面,我们还有机械自动化、机器人这方面的课程,把它结合到工程建造的需求,一方面能够升级现有的工程装备,其次能够准确的通过工程建造研发出建造机器人、造楼机、造桥机等等,通过装备更好服务工程建造,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
澎湃新闻:看来东南大学已经研制出一套比较完备的课程设置。但我们也注意到,网络上不少学生抱怨就读的新专业跟原来的土木工程专业区别不大。可能一种原因是很多院校这几年都跟风纷纷开设了这些新专业,但师资、设备、教学等在短期内还跟不上;另一方面,这些新专业也还在摸索转型的阶段。您对此怎么看?
管东芝:我认为这个情况其实是阶段性的,任何事物都有转变更新升级的过程,尤其是在当下的经济发展形势,工作规划方向的变化确实非常快。近几年每年都有几十所学校设置智能建造专业,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可能个别院校因为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原因,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情况或问题,我觉得这都是正常的现象。
我们要看到大的趋势和发展潮流,不同的学校培育学生的目标不太一样,有一些学校可能偏向于工程本身,也有一些学校可能会更偏向智能化,从全国范围来看百花齐放。部分院校让学生感觉跟土木专业区别不大,也很正常,虽然区别不大但还是有区别的。相关的技术和研究还在发展,有一个摸索的过程,我觉得大家别那么着急。
澎湃新闻:从网络的声音来看,土木专业从以前的“大热门”变成了现在的“大冷门”。学校在招生上是否感受到明显的变化,采取了哪些策略来保证顺利招生?
管东芝:土木工程前几年是“大热门”,主要的原因还是跟经济发展形势、房地产行业发展、国家基建有关,因为发展太快、规模太大,吸引了一大批毕业生、从业者投入到工程建造这样的领域中来,导致这个行业现在从业人员比较多。近几年它正在恢复到一个正常的水平,可能跟我们原来印象中的“中国速度”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前后对比让大家感觉从“热”变“冷”。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土木行业会随国家的发展从大规模快速地增长慢慢进入到平稳水平,由此产生的需求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不可能像以前那样高增长,但这个行业的存在有其必要性。我认为这是一个正常现象,大家别过度解读,妖魔化。
至于招生措施,也相应出现了一些变化。我们东南大学的建筑、土木、交通、材料相关的学科都是国内一流的专业。建筑学专业原来只招收理工科的学生,现在在一些地方也开始招收文科生。另外,我们采取了大类培养模式,就是大部分学生大一进来的时候不分专业,到了大一下学期或大二才开始分专业,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兴趣去往各个专业。
我们出台这些规定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专业,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和技能,从而逐步的提升毕业生的质量,以此来吸引学生投入到这个行业中来。
澎湃新闻:您刚才也提到,以前建筑学只招收理工科的学生,现在开始面向文科生,扩大了录取面。对于这种偏理工科的专业,文科生是否会担心比较难适应?
管东芝:我们开放文科生来报考的是建筑学专业,建筑学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不是特别高,偏向于建筑外观、功能和布局设计。我们都说建筑是艺术品,建筑学专业是艺术跟工程相结合的学科。文科生来学习的话,我觉得不用太担心。我们建筑学的老师水平都很高,对建筑学相关的理解都很深刻。学校一定有它成熟的考虑,不管是学理科的还是文科的都能学好。
澎湃新闻:以前土木类的专业通常是王牌学科,录取分数较高,近几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招生方式的改变是否是为了保住录取分数线?
管东芝:东南大学采取这样一些招生措施,不是简单地为了分数线着想,更多还是从专业本身发展、从业现状特点、毕业生职业变化等角度去考虑的。分数线可能是一方面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
澎湃新闻:大家很关心就业的问题,不少学生担心毕业即失业。据您了解,现在土木专业整体的就业情况怎么样,这几年大家的就业出路跟之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管东芝:总体来讲,土木领域整个产业链所涉及的产业、企业非常广,学生的就业选择非常多,但确实能够正常的看到,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学生就业的方向还是有所变化的。
早几年国家基建发展高潮,特别是房地产发展兴盛的时候,设计院、施工公司、运营企业等都非常热门。近几年随着房地产行业下滑,学生去房地产行业就业确实少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例如施工公司、工程咨询企业、基建处等,正在往智能方向发展,也需要这方面的人才。甚至游戏行业需要建造场景模型,类似产品经理的职位,学生也会去争取。
我们东南大学学生的就业率还是比较高的,很多企业都希望进学校来校招,学生的就业没什么问题,就是就业方向发生了变化。从全国整体看来,这个行业正在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就业的规模和质量仍然是非常大的。
学生会去不同的工作岗位,有一些岗位可能工作比较辛苦,确实有这个情况,这跟个人的职业选择、历练等等都有关系。我觉得不能说企业不行了,应该说工作规划方向、就业条件变了,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在变化。这个行业对于人员的需求不像以前那么大,但也是有就业机会的,尤其对一些高层次的学生需求是比较大的。
澎湃新闻:东南大学首届智能建造专业学生今年顺利毕业,他们跟土木专业学生的工作规划方向又有什么不同?
管东芝:因我们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往高层次领军人才方向去培养的,所以首届毕业生绝大多数选择继续升学深造,这个比例占到近80%。少量选择就业的学生,他们的工作规划方向其实是在建造领域,比如国际的工程咨询公司、文旅集团的工程建设,以及施工公司的智能化岗位、电子半导体的信息化企业。从就业来看,整个行业也处于转型的态势。
澎湃新闻:我们之前采访了不同院校的多位学生,整体看来土木工程和智能建造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对于未来发展是比较迷茫。您对于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就业和人生规划有何建议?
管东芝:首先对于土木专业的同学来说,我觉得还是要学好自己的专业,土木专业是一门技术型专业,在任何地方任何时期,有一技傍身都是核心竞争力。我建议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发展、特点、目标和想法,尽可能深入学习,获得更多技能。真正学得好的学生到哪都能够获得非常好的发展。土木领域工程建造的天花板是很高的,就业面也非常广,机会还是很多的,要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不能过多被各方的言论影响,保持初心、保持定力,学好专业。
对于智能建造专业的同学来说,要坚定信心,只要坚持,在未来会走上坡路的,职业生涯可以很长,天花板可以很高。不同于计算机专业,智能建造专业对工程建造的理解更深入,对于工程建造的技术掌握得更精通。工程建造和智能技术相结合,会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其他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比不上的。同学们要保持开放的态度,拓展自己的事业,积极拥抱各种新兴技术,同时不忘初心,为智能建造的发展做出更多努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只是出于传递信息的需要,并不代表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别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若不希望被转载或者可以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对话Buildings期刊编委——东南大学金星教授 MDPI 人物专访
对话Buildings期刊编委:东南大学曹世杰教授 MDPI 人物专访
致敬卅载,感谢共筑:Current Oncology 创刊30周年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