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国两会 围绕住建热点代表、委员提出了这些建议
时间: 2024-05-10 04:39:44 | 作者: 新闻资讯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3月11日在北京闭幕。10日上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人民大会堂闭幕。
今年全国两会中,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为所处行业发展积极发声。来自住建领域的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就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建筑节能低碳及智慧化发展、城市更新、城乡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等焦点热点提交建议或提案,推动住建领域向更全面的城乡建设、更智慧的建造方式、更贴近民生的发展趋势持续前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设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2023年以来,党中央多次在重要会议中强调“三大工程”的重要性。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了要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设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联合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建议完善政策与协调机制,推进全国“大空间建筑平急转换”基础设施区域试点。
李兴钢表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城市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举措。“大空间建筑以其特殊的空间包容性,经快速改造可转换成应急场所,充分体现了其在应急事件中承载多类应急功能所具备的巨大潜力。”李兴钢说,推动大空间建筑平急转换建设是提升城乡应对多类重大灾害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李兴钢建议由国务院组织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建部等有关部门制定支持“大空间建筑平急转换”试点工作区域的有关政策,将“大空间建筑平急转换”纳入城市公共应急体系,明确其定位、主体责任和组织场景,并强化各有关部门在平急转换中的整体协同机制,推动大空间建筑资源在紧急需要时能得到一定效果组织,发挥其最大作用。在实施中,应特别强调平急转换建设的“经济性、应急性、临时性、简易性”,积极盘活城市低效和闲置资源,充分的发挥既有大空间建筑的作用,严控单一应急功能项目的新建计划。
全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和服务水准不断改善,但仍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等问题。”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政协副主席卢天锡为“推进城市公园绿地体育化改造”建言献策。
此前,住建部将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作为国家园林城市重要评价指标,指导各地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持续推进公园绿地体系建设,各地城市公园绿地体系初步建立。
卢天锡认为,要由国家层面研究制定城市公园绿地体育化改造有关政策标准,科学指导各地立足自身实际,对不同区位、不同规模城市公园绿地进行科学的体育化改造,适当提高公园绿地内铺装面积比例,用于配建少数的运动活动场地和健身器材,实现功能丰富、全龄友好。
同时,将城市公园绿地体育化改造同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等紧密结合,充分撬动各方面政策资金,加大对城市公园绿地体育化改造的政策、资金等支持力度。出台规划、金融、财税、用地等支持政策,鼓励居民和社会资本等以不同方式参与改造项目实施。
他还建议,要加强健身设施的日常维护和安全管理,落实公园绿地内已建成健身设施运行维护管理责任;开展数字化公园绿地改造,有序使用健身场地,更好服务居民健身需求;因地制宜依托公园绿地体育场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促进赛事经济发展壮大。
“农房是农民群众安身立命之本。”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江苏省委会主委、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王学锋提交了关于加强农房质量安全管理的建议。她认为,既有农房老化、农房转作经营增多、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农房安全管理面临更多挑战。
对此,王学锋建议,加快健全完善农房建设管理法律和法规体系,让各项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全面实施乡镇政府农房建设开工查验到场、地基基础巡查到场、整体的结构封顶到场、竣工验收到场等重要环节“四到场”和县级主管部门适时现场抽查的管理要求;同时,着力提升农房设计和建设水平,选不一样区域开展现代宜居农房的建设试点,积极推动绿色设计、绿色建造、绿色建材联动发力,更有力地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市政府副市长张志红经调研发现,农村住宅危房改造治理工作的现行政策与实际的需求存在矛盾,如“一户多宅”的农村危险房屋不具备申请翻建资格条件而没有办法进行危房治理;修缮费用高或难以修缮等原因,危房治理的意愿不强,房屋安全风险隐患难以消除。
她认为,要加大农村房屋安全宣传,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开展农村房屋的品质安全科普教育,通过宣传推广典型案例和创新做法,营造全社会重视和关注农村房屋安全的良好氛围;同时,完善有关分类认定和处置政策,对于历史形成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一户多宅”,属于D级危房的,在不增加宅基地使用面积和住宅建筑面积的前提下,允许拆除重建。
作为一名建筑央企的代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韩永刚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筑业转型升级提出了相关建议。
他认为,深化高铁“智能建造”体系建设,既是实现智能高铁V2.0发展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建筑行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在工程建设领域,智能建造的第一步是提升机械化施工水平,重点是智能工装设备的研发与应用;第二步是配套数字化技术、信息化系统的加持,面向设计、施工、建管、运营等全流程的智能化作业,实现信息数据的互通。
为此,他建议推广先进制造设备、智能设备及智慧工地相关装备的研发、制造和应用,建立以大型建筑央企、软件开发商、高校及科研院所参与的跨专业、跨行业协同创新体系,组织工程、数学、物理、信息、计算机等多学科研发队伍,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图形引擎、平台和符合中国高铁智能建造需求的国产BIM软件。
同时,分区域分专业打造高铁智能建造的“示范线”和“样板段”。建议在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区域中,优选2~3条高铁试点项目,系统总结在不同地质及天气特征情况下高铁智能建造的标准,以点带面、一体推进。
此外,加强与国际接轨的高铁智能建造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完善智能建造标准体系,明确全流程、全环节、全工序的设计标准、建设标准和评价标准。将智能建造纳入专项科技计划并给予财政支持,或对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划转专项经费。
近年来,随信息技术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趋势。2021年开始,国家有关政策的公布,数字家庭的发展开始提速,其不但可以提高居民家庭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信息消费、推动数字化的经济发展。
针对数字家庭标准体系有待完善,产品和服务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配套设施的智能化水平不高,市场模式尚未成熟,技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整体偏低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周荃在今年提交了《关于加快发展数字家庭的提案》。
周荃建议,完善数字家庭技术标准体系。制订数字家庭建设运营有关标准和综合信息箱智能家居等产品质量标准,以安全与隐私保护、设备相互连通、数据开放共享等关键标准为先;制订数字家庭建设评价标准,明确数字家庭建设等级划分及有关技术要求。
同时,强化数字家庭工程设施建设。加大住宅和社区的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投入力度,提升住宅满足数字家庭系统需求的电力及网络连接能力,预留充足的数字家庭产品接口和线路。鼓励实施光纤到房间、到桌面。强化居住区数字化产品配备,提供高度智能化的产品与服务。推动智慧社区管理平台和物业管理服务平台的数据互联,加强社区管理服务设施与物业管理服务设施、数字家庭产品的融合联动,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此外,还应深化数字家庭在新建住宅中的应用,鼓励各个地区因地制宜研究支持数字家庭的房地产政策,推动数字家庭和全装修新建商品房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在既有建筑改造中推广数字家庭,将社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智慧化纳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类改造内容。
据统计,建筑能耗占我们国家社会总能耗的40%左右。近年来,通过保温隔热能力和气密性能更高的围护结构,采用高效新风热回收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被业内认为是实现建筑节能发展的关键途径。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九三学社湖北省委会副主任徐礼华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加强专业人才教育培训。鼓励高校结合智能建造等有关专业建设,培养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支持和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研发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相关材料、技术、工艺、设备。
二是加大示范推广力度。突出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在老旧小区改造房屋、保障性租赁住房及政府投资的公建项目积极开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试点,适时引导现有建筑开展低能耗绿色化改造。
三是加强低碳技术基础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低碳技术和标准体系的研究,对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涉及的墙体、门窗、玻璃、新风系统、地源热泵等进行研发,夯实产业基础。促进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的融合发展,构建超低能耗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体系。
四是制定有关标准和激励政策。编制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专项规划和技术标准,制定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规划设计、材料研发、施工与质量控制、智慧运营、能效评估等方面的质量监管、咨询服务标准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总规划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
伴随着发展方式从增量发展转向存量提升,城市更新无疑是住建领域近两年来最火热的话题。当下,城市更新工作在有关政策和专项规划的指引下,持续开展各类更新项目实施和模式探索,在资源盘活、活力提升、文化传承、产业转型、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总规划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吴晨认为,伴随城市更新行动的不断推动,能够正常的看到实现经济目标是城市更新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何导入城市功能和植入产业是城市更新项目的关键。
对此,吴晨建议提升更新项目的灵活性,实现功能混合、用途兼容。更新项目在满足产业功能需求的前提下,适度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或人才公寓的供给政策,配置特色文化、休闲和生活设施,提高人才吸引力。
同时,探索城市更新市场化运作模式。支持多元化经营发展模式,实现城市更新项目资金循环。对国企主导的大型城市更新项目赋予一定的建设发展自主权。此外,将产业导向和开放政策向城市更新地区倾斜,推动高的附加价值新兴业态向城市更新地区集聚,为地区发展带来持续动能。
吴晨表示,高质量的城市更新的目标就是城市复兴。城市为人而建,城市因业而兴,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创造良性的循环才能让城市焕发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全国划定1200余片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街区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取得明显成效。但还都会存在居住环境差、安全风险隐患多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表示,街区保护工作面临资金缺口大、投资难等境况,严重制约了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保护和传承。
对此,张广汉建议国家财政设立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保护专项补助资金,开展全国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安全提升和人居环境补短板专项行动;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边境地区和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内街区的投入力度,长期支持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内历史建筑修缮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等保护和更新活动,达到“治小病、防大病”的目的;同时,拓宽保护资金渠道,加大发展改革、税收、金融等方面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中央预算类投资专项、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
对于有部分地方政府将项目交给地产开发商或旅游研发企业,结果造成“拆古建新”“拆真建假”的开发方式,张广汉还在提案中提到由中央补助资金可以带动省级、市级财政配套资金,推动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建筑维护修缮工作有序开展。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三棵树董事长洪杰提交《关于大规模启动家居焕新消费,扩大内需》提案,就激活家居产业焕新消费动能,提升广大民众的居住环境质量等方面建言献策。
当前,随着房屋年龄逐渐上升,老旧住房占比有所提升。住房城乡建设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9~2023年,全国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2万个,惠及居民约1亿人。洪杰表示,老旧小区改造的展开有望带动室内焕新需求,未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将从“住有所居”加快向“住有优居”转变,以安全、智能、绿色和舒适为重点的家居消费提质升级潜力巨大。
“但具体到促进家居焕新消费角度而言,当前还有一些痛点问题是需要加以解决,有关政策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和优化。”洪杰指出。
对此,洪杰建议,要加大宣传引导,提升全民家居焕新意识和辨别力。建议通过权威媒体、电视台及各类新媒体平台,推出家居焕新类专题节目,推广绿色、健康、智能、适老等消费理念,宣传推广名优产品与先进案例,唤醒消费者家居焕新的意识,提高消费者积极性和辨识力并宣传家居焕新对于提升居住品质和体验的意义。
上一篇:
住房城乡建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