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40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生态安全
时间: 2023-12-11 08:02:11 | 作者: 新闻资讯
3月12日是植树节,是全国人民参加义务植树、绿化国土的节日。提到国土绿化,很多人自然会想起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工程三北防护林。
今年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的第30个年头,也是同志为三北工程亲笔题词“绿色长城”的第20个年头。1978年11月,国务院批准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简称三北防护林工程或者三北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已经走过了28个年头,国家累计投资近40亿元,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成效?将来该怎么样建设?为此,记者正常采访了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的有关专家。
答: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我国第一个跨世纪的大型建设项目,是当年根据周恩来总理1964年的指示,经过长期筹划兴建的。当时林业部的领导同志很快深入三北地区调查研究,在“文革”前夕就形成了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西部万里干旱、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地带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的构想框架。粉碎“”后,国家林业总局又组织一大批干部继续调查,总结经验,研究制定规划方案。国务院于1978年11月批准了这个规划,决定将三北工程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拨专款实施。接着批准成立三北防护林建设领导小组,批准成立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局。
当时启动三北工程主要是为发展农村经济。国务院在批准上马三北工程时强调指出:“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大力造林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业生产条件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
答:最突出的是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在1977年,三北地区有3亿多亩农田、15亿亩牧场遭受风沙危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牧草严重退化。三北地区由于森林植被稀少,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长期处在广种薄收、薄收广种的恶性循环之中,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在1950年~1977年的28年中,陕、甘、宁、青四省净调入粮食74亿斤。1976年,黄河中游115个县年人均收入仅39元。
问:三北局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87年第一批表彰的全球500佳单位,同志1989曾经为三北工程题词“绿色长城”,在2000年德国汉诺威国际博览会上,三北工程是我国3个参展项目之一。国内外对三北工程的评价很高,请问三北工程对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哪些作用?
答:三北工程从1978年启动,到2005年,中央累计投资39.67亿元,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507万公顷。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已完成了三期工程,四期工程时间已经过半。作为一个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内涵很丰富,效益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服务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全局,维护了国家的粮食安全。粮食问题始终是我们国家的经济政治的重大问题。三北工程启动以来,一直把农田防护林作为建设重点,使1756万公顷的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57%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在林网的保护下,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和水设施的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了稳产高产。根据研究结果,三北工程使区域内年度粮食总产量增加1100万吨,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第二,消减资源开发产生的副作用,维系着脆弱的生态平衡。在三北工程上马以前,由于开垦、放牧、樵采,就已经使生态系统不堪重负。通过三北工程建设,护农促牧,已经将这种副作用降低到了最低限度。依照国家最新沙化土地监测结果,三北地区有9个省区荒漠化土地发生逆转,6个省区的沙化土地发生逆转,分别比1999年减少了40925平方公里和7921平方公里。
第三,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同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目前,三北地区仅农田防护林的活立木总蓄积就达1.7亿立方米,成为木材生产的重要基地。森林资源增加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地方重要的经济支柱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问:近年的沙尘暴加剧使一些人对三北工程的效果产生疑问,在有关媒体上有两种不同的评价三北防护林建设无效和防护林成为“绿色银行”,该怎么样理解?
答:沙尘暴是一种典型的气象灾害。决定沙尘暴强弱的重要的因素有3个:掠地风速、沙尘源、地表干燥度。防治沙尘暴的措施也只能从这3个方面着手。在三北地区森林资源总量增加的同时,出现强沙尘天气,说明大风超过了林草植被防护功能的极限,说明预防工作出了问题,沙尘源在增加。这一点已经有大量事例证明。
的确,“三北防护林建设无效”和“防护林成为绿色银行”这两种评价都有。前者是一些非常关心沙尘暴的城市居民;后者是农民群众三北工程的真正建设者。
作为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物质商品和非物质的服务都可以由市场提供,唯独洁净的大气环境无法购买,需要依赖政府组织的生态环境建设,而且认为林业建设是负责防治沙尘暴的,由于对沙尘暴的规律缺乏了解,当出现严重沙尘天气时,就会怀疑林业建设的成效。
去年,我们在认真试点的基础上,组织农田防护林的更新改造,从东北平原到内蒙古河套的许多农民增加了经济收入,更切身地体会到防护林既是农田的保护伞,又是“绿色银行”。城镇和乡村居民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对三北工程的理解不同,目前的生活要求也不同。立场决定观点、观点决定看法,这种差异很正常。
但是,我们始终不能忘记,林业具有多种功能和效益,既生产物质产品,也修复ECO;既维护国土安全,也促进文化发展。
在今年两会期间,有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近30个提案或建议涉及三北防护林,呼吁加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已经说明了三北防护林体系的价值。
问:按照三北工程的总体设计,现在的情况与最终目标还相差很远,是否应该一直进行下去?
答:“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设计”是1986年根据国务院的指示要求,由林业部在充分征求原计委、财政、农业、水利、土地、气象等部门的意见基础上,组织3万多名技术骨干、历时2年多时间编制的,并得到国家的批准。规划所确定的覆盖率目标14.95%,其中蒙新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目标为7.5%,是维护三北地区生态平衡的最低要求。三北工程总体设计是多部门合作的科学成果,应该坚持执行下去。
第一,我国83%的荒漠化土地、85%的沙化土地在三北地区,京津地区80%的沙尘暴、黄河年流经三门峡的70%~80%的泥沙来自三北地区,没有三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就没有全国生态环境的改善。
第二,三北地区还有规划造林,包括营造灌木林面积2800万公顷,约占全国的49%。完成这些任务,不仅是三北工程总体设计的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完成林业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客观要求。
第三,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重点在西部,难点在农村。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87%属于西部地区。由于生态环境恶劣,在西部地区的小康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林业生态建设既是基础措施,也是主体内容。因此,必须继续加强三北工程建设。